近日,由中國-上合組織地學中心主辦的“上合組織青年地質科學家交流營”圓滿落幕。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珠寶學院伊朗籍博士后BAHAREH SHIRDAM以跨學科創新研究《基于上合組織國家地質樣品構建的視覺-光譜-地球化學參考數據庫,結合監督機器學習判定“一帶一路”綠松石文物產地》,從多國青年學者中脫穎而出,斬獲“最佳青年報告獎”,并獲得由中國-上合組織地學中心提供的20萬元分析測試費用獎勵。這一榮譽不僅是對BAHAREH學術能力的肯定,也為地質大學(武漢)珠寶學院在國際學術領域的影響力再添殊榮。

“上合組織青年地質科學家交流營” 是上合組織框架下推動地學領域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重要平臺,旨在為上合組織成員國的青年地質科學家搭建學術交流、經驗分享與合作共贏的橋梁,助力青年地質人才成長,促進各國在地質資源勘探、地質災害防治、生態環境保護等領域的協同發展。此次交流營吸引了來自俄羅斯、哈薩克斯坦、伊朗、巴基斯坦等多個上合組織成員國的頂尖高校和科研機構的青年學者參與,競爭異常激烈。能夠在這樣高水平的國際交流活動中斬獲重要獎項充分體現了 BAHAREH SHIRDAM 在地質學和寶石學研究領域的深厚功底和突出潛力。她的研究不僅在地球科學領域具有創新性和研究意義,更為一帶一路文化交流的歷史溯源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科學依據。

在交流營的學術報告環節,BAHAREH SHIRDAM 圍繞自己的研究方向進行了精彩分享。她的報告邏輯清晰、數據翔實、觀點新穎,展現出了對相關研究領域的深入理解和獨特見解,贏得了現場評委和參會嘉賓的一致好評。以下為 BAHAREH SHIRDAM 學術報告內容簡介預留部分:
Bahareh Shirdam博士的學術報告《基于上合組織國家地質樣品構建的視覺–光譜–地球化學參考數據庫,結合監督機器學習判定 “一帶一路”綠松石文物產地》提出了一項跨學科創新研究,通過構建覆蓋多國的綜合參考數據庫,追溯古代綠松石文物的礦源。該正在進行的研究項目由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珠寶學院楊明星教授指導,楊教授是玉石產地研究領域的權威。研究整合了來自伊朗、中國、亞美尼亞和烏茲別克斯坦等上合組織國家綠松石礦區的視覺、光譜與地球化學數據,建立起強大的產地數據庫。通過人工神經網絡和隨機森林等機器學習算法,對文物進行高精度分類,揭示了古代絲綢之路沿線的長距離貿易聯系與文化交流。該研究的創新之處在于將顯微成像、拉曼光譜、紅外光譜、X射線熒光光譜和激光剝蝕等離子體質譜等非破壞性分析技術與人工智能建模相結合,在不損傷珍貴文物的前提下實現精準的礦源判定。從概念層面,它深化了對早期跨歐亞大陸互動的理解;在實踐層面,為遺產管理、文物鑒定及史前貿易網絡的重建提供了可擴展的技術框架。
BAHAREH SHIRDAM 此次獲獎,離不開她自身的勤奮努力和不懈追求,也得益于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優良的學術氛圍和完善的人才培養體系,以及珠寶學院多年來在寶玉石領域的深耕和積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作為一所以地質、資源、環境、地學工程技術為主要特色的高水平大學,始終高度重視國際教育與國際學術交流合作,致力于為國際學生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和廣闊的發展平臺。珠寶學院一直以來不僅為青年學者的多學科交叉科研工作提供堅實平臺與有力支持,推動寶石學學科創新發展及國際領域影響力的持續提升;還通過搭建豐富的國際學術交流橋梁,在助力國際學生和青年研究者實現個人學術理想的同時,進一步促進了多元文化的交融互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