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9月17日訊寶石、鉆石、玉石制作的首飾常見,但你見過用奶粉、鈦金、彩紙制作的胸針、項鏈、耳環嗎?9月16日,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珠寶學院藝術館,一場名為“曜熠隨象”的創意首飾及寶玉石藝術展開啟。

地大珠寶學院碩士生古芫竹的作品《霉何以為美》。記者陳曉彤 攝
來自包括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北京服裝學院、湖北省工藝美術研究所等多個單位的60余位藝術家,創作了70余件(套)創意藝術作品。他們發揮奇思妙想,打破傳統珠寶的設計思路,將傳統與新銳結合,探索珠寶設計的文化、技術、藝術的時代價值。

獨立設計師陳靜用綠松石碎片制作的《蛻變》。通訊員王俊芳 攝

用鈦合金與寶石鑲嵌而成的耳釘。通訊員王俊芳 攝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珠寶學院首飾系主任楊釗介紹,參展的藝術家既有來自高級珠寶設計師、獨立首飾藝術家,也有高校師生。展出的作品中,有的運用了貴重的寶玉石,有的將廉價的金屬片、彩紙、木頭、磁鐵等綜合材料融入其中,加以藝術創意的點化。還有的作品用鈦合金這種航空航天材料進行著色處理,呈現出華麗的色彩,與寶石交相輝映,有的學生將綠松石邊角料進行“廢物利用”,重構成精美的首飾。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學生王石竹的作品《珠聯璧合》,由金屬、琺瑯、玉石制作而成。通訊員王俊芳 攝
此外,師生們還進行了技法的創新嘗試,既有琺瑯、花絲等傳統工藝,也有3D打印等成型技術。
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王曉昕副教授的作品《清光疏影》,以創新琺瑯工藝表現出中國傳統青瓷的外觀形態,與玉禮器相結合,體現出濃郁的中國傳統文化意境。通過多種藝術元素的和諧共生展現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哲思。

廣東工業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副教授曹畢飛作品《結》。記者陳曉彤 攝
廣東工業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曹畢飛副教授,用自己研發的以奶粉、混合木膠、顏色粉制作而成的復合材料,制作出胸針《結》,非常前衛。還有一件由地大學生用琺瑯制作的編鐘造型工藝品,在編鐘的正中間有激光二維碼,當參觀者用手機掃描二維碼,會聽到編鐘音樂,營造多重感官的沉浸式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