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院兩位優秀的青年教師任開、閆政旭榮獲國家藝術基金設立的2017年青年藝術創作人才資助項目的資助。
青年是藝術創作的生力軍,是藝術事業繁榮發展的根基。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青年藝術創作人才培養工作,中共中央《關于繁榮發展社會主義文藝的意見》指出,“加大國內文化藝術領軍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培養支持力度”。國家藝術基金作為由國家設立,旨在繁榮藝術創作、打造和推廣原創精品力作、培養藝術創作人才、推進國家藝術事業健康發展的公益性基金,借鑒其他同類政府基金的做法,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也將培育青年藝術創作人才作為重要工作之一,專門設立了青年藝術創作人才資助項目。
在該項目的申報上,兩位老師都做出了充分的準備,以優秀的條件和出色的探索能力成功獲得了國家藝術基金組織的認可。
|
青年教師 任開
|
本次藝術創作擬用自然界最美好的事物作為參照物,通過細金工藝的創作過程將作者對“物”的內在情感與外在形象相結合,來探索物化于心,心生萬物這樣一個永恒的藝術創作母題。細金工藝的工藝本質在于“細”,它的核心價值在于創作者對于生命和時間的理解,這種不為他途,專心于一物的心境,直接詮釋了當代“工匠精神”的核心內涵。
《當代細金工藝的物化研究——向本》的落腳點為“物”。從古至今對“物”的理解從唯心走向唯物,從模仿走向真實。縱觀中國古代細金工藝的器形,它是一種對客觀真實實物的不真實表現。例如我們可以看到眾多關于花草的工藝題材作品,但在自然界中卻無法找到外形特征一樣的形象,因為它是創作者內心的“花草”。在這里作者探討的“物”是精神與現實的二元統一,多樣的知覺單位,它以我們能夠感覺到的方式存在。它的狀態氣質是我們內在情感思緒的延伸,它的形態特征是我們看待生活的蛻變。“物化的作品”依托于精神世界而更加厚重,它是主體創造者的精神,信仰,情感具象化的外在表現,銜接著現實世界和精神世界。
庭院(2014)
向本1(2014)
首先,細金工藝的工藝特點要求創作者自始至終要有一顆平和的心態完成創作。創作者不僅要守得住創作的初心,不為各種誘惑干擾,是當代“工匠精神”具體表現。
其次,探索細金工藝新的表現形式,打破以往一千多年的傳統造型表現手法以及工藝制作模式,讓傳統的細金工藝具有明顯的時代性。
最后,項目本身不僅對文化傳承與發展,工藝保護與開發有重大意義,同時也促進藝術類高校在教學與科研創作水平的提升。通過創作研究可以直接帶動和影響一批喜愛傳統工藝的學生投身到傳統工藝的研習中。
瀛花(2014)
向本3(2016)
向本2(2017)
作者對細金工藝的文化脈絡,工藝實踐有長年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并在2014年帶領三名研究生和本科生,依據多年對細金工藝研究的邏輯要素組織三個團隊,申請到了中國地質大學珠寶學院院科研立項,分別從《細金工藝文化與紋樣》,《細金工藝寫實化表現》,《細金工藝現代技術創新》結合往年的積累,做了充分的研究和實踐。取得階段性理論成果和數件創作作品。作品參加了“2016香港國際珠寶展”,“2016上海首飾時尚展”,“三生萬物”國際首飾藝術展。
|
青年教師 閆政旭 |


煩惱·菩提(2015)
目前國人對于國外珠寶品牌盲目推崇,每年數以億記資金流向國外奢侈品市場更是令人憂心忡忡,歸其原因是我國珠寶品牌目前沒有設計感強、帶有自身明確藝術符號以及民族特色的藝術產品。以卡地亞的love系列(螺絲釘形),和梵克雅寶幸運草(四葉草形)為例,都是結合民族性和時代審美特征為主題的作品。雖然全國在金屬編織技藝方面的研究起步比較晚,相關藝術創作的質量和數量不足,投入還不夠多,但是如果能將編織金銀工藝進行改良和創新,整合多方面資源優勢的確能創造出技藝精湛,清新秀麗,時尚現代的匠心首飾作品,起到“立標桿”的作用。另外國務院定位武漢為國家中心城市,其中創新驅動作為重要推進內容,依托長江經濟帶以及藏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所形成的首飾技藝文化圈,以及湖北在金銀細金工藝的悠久歷史、區域內寶石資源(綠松石最主要產地)的有效利用等,相信必將產生巨大的藝術突破。

絲無邪(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