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 汪大江)近日,我院兩位青年教師任開、閆政旭,首飾系碩士研究生汪大江入圍“2020創意工美中國工藝美術創新作品大賽”,閆政旭老師創作的首飾藝術品“行織有道”獲得金屬藝術組銀獎!
2020“創意工美”——中國工藝美術創新作品大賽暨知名品牌推介展、鷺島學術對話 ,由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廈門市文化改革發展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辦。
學術策劃單位: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學院
策劃人:中國工藝美術學會理事長才大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黨委書記馬賽、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杭間
閆政旭老師創作構思:《行織有道》這套作品以金屬編織作為主體工藝,其技法脫胎于傳統細金工藝中的花絲工藝。其中“堆、累、編、織、掐、填、攢、焊”是該工藝的核心技法。此套作品將編、織、焊等技法運用到藝術創作當中,實現了傳統工藝的現代設計轉譯,鑒古但不泥古,展示了創作者在傳統工藝中尋求創新的探索精神。
同時該套作品借鑒了中國書畫藝術中最具代表性的行書、草書、骨法用筆的藝術及審美特征,尤以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懷素的《大草千字文》和顧愷之的典型技法“高古游絲描”為主要靈感來源,充分將書畫藝術中的線形、氣韻、布局及格調等要素淋漓盡致地呈現在作品當中。所謂“行織有道”可以被理解為:“行”乃書法氣韻當中的行云流水;“織”為編織工藝的技法要素;“有道”即體現了工藝美術創作當中“器以載道”的哲學理念?!靶锌椨械馈钡膬群霌P傳播了優秀的民族文化,是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全面呈現。


任開老師創作構思:日本民藝大師柳宗悅說:“工藝的美是用之美”。烏黑的工具上一道道劃痕與殘缺體現的是歲月凝固之美和使用者的生命印記。當“工藝”由名詞轉為動詞時,在工藝世界的邏輯中,“萬物生長”的過程就展現了每一種工藝特有的痕跡之美?!豆に嚭圹E》這個作品主要運用了花絲工藝中“泡匹”這樣一種工藝形式來創作。它以我們金屬工藝人天天用到的工具作為母形創作而來,并借用了當代花絲工藝創作過程中留下的獨特工藝痕跡紋理來表達工具與人內在關系上的特殊意義。


汪大江創作構思:作品《枯·山·水》在設計上借鑒了枯山水造園意境。壺體通過不斷變化的線條來表現水的流動感,壺鈕采用和田玉雕琢假山,以石代山。這些靜止不變的“山、水”具有使人寧靜的效果。器型以曲線表現水韻,金屬流光予其動感。器物既是水的容載者,亦被水所幻化,水與器相生相成、互為因果。工藝上采用銅包銀技藝,區別于一般的銅包銀作品,該作品最大的難點亦是亮點在于通體不開孔,一層銅一層銀一體鍛打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