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器,以其細膩的紋路、獨特的質感,總散發著令人著迷的魅力。這個暑假,中國地質大學珠寶設計專業的研究生們懷揣著對銀器工藝的向往,走進了云南鶴慶銀器小鎮,開啟了為期 12 天的銀器鍛造與簪刻學習之旅。


這些故事,都讓我們深深感受到銀器背后的深厚底蘊。

分組學藝,初探匠藝
隨后,我們分為三組,跟隨寸發標、寸光偉、王松三位老師學習。


寸光偉師傅授課時,銀料在火中漸漸泛紅,他揮錘敲打,力道均勻而精準,銀料在反復錘煉中慢慢塑形。他笑著說:“鍛造就像打磨心性,急不得。” 我們上手體驗,才發現稍不留神,銀料就會因力度不當而變形,真切體會到其中的門道。
王松師傅教學時,手持刻刀在銀片上細細雕琢,指尖起落間,繁復的花紋便有了雛形。他一邊演示一邊叮囑:“每一刀都要貼合紋路走向,才能讓圖案活起來。” 我們拿起刻刀嘗試,總因手法生澀讓花紋失了靈氣,更覺這門技藝的精妙。
寸發標老師的課堂總圍著最多人。教我們鍛打時,他先讓大家觸摸不同純度的銀料,示意 99 銀軟如棉,925 銀剛似骨,選對材料是基礎。?
看到有同學錘打時手腕發顫,他接過錘頭示范,錘頭仿佛長在手上,輕觸銀料發出清脆的 “嗒嗒” 聲,原本歪扭的銀片慢慢舒展開來。休息時,他通過動作示意,自己打了幾十年銀,每天都在與銀料對話,銀料會因不當處理而變形,用心對待才能讓它煥發光彩。



探索未盡,精彩待續
這場銀器技藝的探索才剛啟程,跟著三位老師的學習還會有哪些新發現?鍛造與簪刻將碰撞出怎樣的火花?我們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