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三十二屆武漢國際珠寶學術年會將于2024年10月27日(星期日)在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珠寶學院以線下形式隆重舉行。武漢國際珠寶學術年會自1992年始,每年舉辦一屆,已經連續舉辦了31屆。本屆學術交流會以“綠色未來,璀璨新生——珠寶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與創新”為主題,此次年會以9位特邀嘉賓(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江南研究員(國家海外高層次特聘專家)、陳世英國際珠寶設計雕刻大師、希臘塞薩洛尼基亞里士多德大學Stefanos Karampelas教授、泰國朱拉隆功大學Chakkaphan Sutthirat 教授、南方科技大學嚴明教授(洪堡學者)、珠寶國檢集團蘇州實驗室張勇主任、廣東工業大學曹畢飛教授、同濟大學郁新安副教授、香港理工大學特聘研究員/武漢因泰萊激光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蔡志祥博士)和2位珠寶學院老師代表(陳全莉教授、余靜副教授)的學術講座分享為主,并合辦第三屆湖北省珠寶技術工程中心、湖北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學術會議,此次會議由中國地質大學(武漢)主辦,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珠寶學院承辦,支持單位:國家珠寶玉石首飾檢驗集團有限公司、中科院寧波材料所、同濟大學、南方科技大學、廣東工業大學、青島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全國珠寶科技與藝術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等。屆時將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圍繞珠寶行業最新研究進展等內容展開深入研討。在這秋高氣爽的日子,期待在珠寶學院與來自世界各地以及兩岸三地珠寶界各領域的精英人物共聚一堂!
誠邀國內外高等院校、檢測、科研、企業等珠寶行業朋友共同參與。
精彩報告內容如下:
地點: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珠寶學院4樓多功能會議廳
2024年10月27日上午報告
(1) 江南,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報告題目:大尺寸CVD單晶金剛石發展探討
(2) Chakkaphan Sutthirat 教授,朱拉隆功大學 (泰國曼谷國立研究型大學);報告題目:Advancing Sustainability in the Gem and Jewelry Industry through International Research and Innovation Networks
(3)Stefanos Karampelas教授, 法國寶石鑒定實驗室高級檢測師chief gemmologist,希臘塞薩洛尼基亞里士多德大學教授;報告題目:Origin determination of gems: History and perspectives
(4)張勇,副研究員,主任,珠寶國檢集團蘇州實驗室;報告題目:和田玉若干熱點問題研究
(5)陳全莉,教授,副院長,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珠寶學院;報告題目:“加瓷”處理綠松石的關鍵無損鑒別
(6)余靜,副教授,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珠寶學院;報告題目:淡水無核養殖珍珠致色成分篩查與體色成因
2024年10月27日下午報告
(1)陳世英,國際珠寶設計雕刻大師;報告題目:可持續發展
(2)嚴明,教授,洪堡學者,南方科技大學;報告題目:飾品金屬材料的激光3D打印及其原料循環再生
(3)郁新安,副教授,上海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米蘭理工大學訪問學者, JALAB 首飾創新實驗室創始人;報告題目:AIGC時代的珠寶設計
(4)曹畢飛,教授,廣東工業大學;報告題目:當代首飾中的“身體”建構
(5)蔡志祥博士,香港理工大學特聘研究員,深圳光韻達顧問,武漢因泰萊激光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報告題目:光固化3D打印陶瓷及其應用進展
報告嘉賓簡介(排名不分先后):

陳世英(Wallace Chan),國際珠寶設計雕刻大師。1987年,發明了“Wallace Cut”技術,這是一種通過在寶石內部雕刻圖案創造三維視覺效果的創新方法,使得寶石內產生奇幻的立體視覺感,為珠寶領域做出巨大貢獻。2001年,正式進軍珠寶設計領域,將雕刻藝術與珠寶創作結合,創作出獨特的可佩戴藝術品。
陳世英大師是首位作品被英國博物館永久收藏的華人珠寶藝術家,并多次在巴黎雙年展等國際藝術展上展示其作品。作品如“長城”項鏈,曾以7350萬美元的價格成交,體現了其非凡的藝術價值。

江南,博士、國家海外高層次特聘專家。1997年博士畢業于日本大阪大學,現任中科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目前主要從事功能碳素材料,包括CVD金剛石、石墨烯、石墨高導熱復合材料及其相關器件研發和產業化應用工作。

Chakkaphan Sutthirat,地球科學教授,Chulalongkorn University前任副校長,負責研究事務,研究領域包括地球科學、寶石學和采礦學,在推動研究型教育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致力于將科研與創新融入大學課程,以應對社會挑戰并創造有影響力的研究成果。此外,Sutthirat教授還擔任泰國寶石與珠寶學院寶石檢測實驗室的學術顧問,展現了在寶石學領域的專業能力,曾發起了多個跨學科項目,如“研究型大學”政策,旨在將研究成果應用于教學,特別是在老齡化研究和可持續發展方面。

Stefanos Karampelas博士,希臘塞薩洛尼基亞里士多德大學教授,法國寶石學實驗室(LFG)首席寶石學家,擁有豐富的寶石學研究經驗。他曾在希臘亞里士多德大學和法國南特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專注于珍珠處理檢測及寶石顏色處理等領域。卡蘭佩拉斯博士曾在瑞士和巴林的多個頂尖寶石研究機構任職,發表了多篇科學論文,并活躍于國際寶石學會議和行業協會。他在無損檢測、寶石地理來源鑒別及珍珠研究方面有著重要貢獻。

嚴明,教授、洪堡學者(資深)、深圳市航空發動機3D打印粉材工程實驗室主任。嚴明教授本科—博士主要就讀于哈爾濱工業大學(1997.09-2006.11),并于攻讀博士學位期間赴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接受聯合培養(2004.10-2006.04)。他博士畢業之后先后工作于日本國立材料研究所(2007.01-2008.12)、昆士蘭大學(2009.01-2014.01)及皇家墨爾本理工大學(2014.01-2014.12),于2014年底回國任南方科技大學材料系及機械&能源系研究員/副教授,后晉升為教授。他是“廣東省機械工程學會增材制造分會”理事,是“廣東省粉末冶金產業技術聯盟”專家委員會委員,廣東省重大專項(增材制造方向)中期考核專家組成員。他獲得過的國際學術榮譽包括德國洪堡學者、日本學術振興會獎學金JSPS Invitation Fellowship、澳大利亞國家博士后獎學金(ARC-APD)、昆士蘭州青年學者獎學金(Queensland Smart Future Fellowship-Early Career)、深圳市孔雀計劃等。

美國2013年藝術類杰出人才獲得者,2017年廣東工業大學“青年百人A”人才引進,2018年廣東省設計學青年珠江學者,國際知名金工與首飾青年藝術家。博士畢業于全球QS排名前20學府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是中國第一位獲得金銀器與藝術首飾專業海外博士。師承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金工之父”唐緒祥教授,美國著名藝術家Lynda LaRoche教授以及國際知名首飾藝術家Simon Cottrell先生。立足中國傳統視覺文化,深入調研傳統技藝諸如中國古建筑木制榫卯結構、金繕、金縷玉衣等,重新詮釋并創作金屬器皿與首飾,創作作品超過200件。至2018年,主持了11項國內外項目基金,舉辦國際性個展9次,合展超過80次,獲國內外獎學金25次,發表作品和論文39項(篇),科研與作品入選國際專業核心會議9次,國際性個人器皿創作以及首飾文化研究講座與工作坊達51次。個人研究著重立足傳統,認為金工與首飾創作是展現材料、造型、雙手和心(觀念思想)之間的對話。

張勇,副研究員、國家注冊珠寶質檢師,珠寶國檢集團和田玉研究創新團隊,帶頭人,珠寶國檢集團蘇州實驗室,主任,國家珠寶玉石質量監督檢驗中心實驗室有限公司蘇州分公司,總經理,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碩士研究生校外導師,西北工業大學太倉長三角研究院,特聘研究員,主要從事珠寶玉石科研和檢測工作,尤其是和田玉子料的鑒定研究。在國內外期刊已發表論文及科普文章80多篇(其中第一作者文章40多篇)。參與了《和田玉 鑒定與分類》、《石英質玉 分類與定名》等國家標準的起草工作,以及多部著作的編寫工作。作為第一發明人獲得了2項發明專利和1項實用新型專利。曾參與或主持多項省部級科研項目、NGTC科研基金項目以及研企合作項目,目前正在主持開展1項和田玉相關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以及多項NGTC科研基金項目,部分研究成果已轉化為珠寶檢測實驗室服務內容。

郁新安,副教授,上海同濟大學設計創意學院,米蘭理工大學訪問學者, JALAB 首飾創新實驗室創始人。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藝術設計系,獲瑞士歷峰集團資助,前往意大利米蘭學習珠寶、配飾與鐘表設計。畢業后赴巴黎卡地亞(Cartier International S.N.C 歷峰集團下屬珠寶品牌)配飾與鐘表部進修,參與的設計項目包括Roadster Woman系列腕表,紐約卡地亞100周年標識與紀念品等。之后留任歷峰集團,隨集團藝術總監Giampiero Bodino 先生,回到位于米蘭的設計中心(CA Lifestyle, Design heart of Richemont),主要負責IWC(萬國表,歷峰集團下屬鐘表品牌)配飾開發項目。曾作為訪問學者在米蘭理工大學進行學術交流,研究領域涵蓋數字工藝、藝術與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創新、歐洲奢侈品行業以及現代珠寶設計史。作品曾在包括威尼斯雙年展、紐約設計周、米蘭國際家具展等多個國際知名展會上展出,并獲得了設計智慧獎(DIA)和天河獎。

蔡志祥,華中科技大學電子科學與技術專業博士,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博士后,香港理工大學特聘研究員,中國光學學會激光加工專業委員會常委,兼任深圳光韻達光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心技術顧問,武漢因泰萊激光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在激光增材制造技術及系統、激光微納制造技術、3D打印材料等方面具有豐富的經驗與較高的造詣。曾獲得省級科技進步一等獎,先后負責、參與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高技術發展項目等多項國家級科技研究項目,參與了3項香港創新科技署資助的研發項目,并負責廣東省、深圳市科技研發資金技術創新計劃項目及發改委項目多項。發表論文30余篇,其中SCI檢索15篇,EI檢索9篇,參與寫作英文專著1部,申請國家發明專利38項,實用新型17項。

陳全莉,博士,教授。2004年畢業于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珠寶學院,獲寶石及材料工藝學專業學士學位,2009年畢業于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珠寶學院,碩博連讀,獲寶石學博士學位。2009年至今任珠寶學院寶石系專業教師。2006年獲“國家珠寶玉石質量注冊檢驗師”職業資格證書,目前任《寶石和寶石學雜志(中英文版)》編委,《Journal of Raman Spectroscopy》期刊審稿專家,兼任中國玉文化研究會玉器珠寶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以及湖北省竹山縣綠松石文化研究會委員會專家,主要從事寶玉石鑒定,寶玉石顏色成因及晶體結構,寶玉石優化處理新技術的工藝和鑒別特征、綠松石無機充填處理及寶玉石產地特征溯源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和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湖北省教學改革研究項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科研項目、《綠松石 分級》國家標準研制、《激光拉曼光譜法》團體標準研制等項目數十余項。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其中以第一和通訊作者在《Gems and Gemology》、《the Journal of Gemmology》、《Minerals》、《Z. Naturforsch》、《地球科學》、《礦物巖石》、《光譜學與光譜分析》等期刊發表SCI論文40余篇,出版《寶石鑒定儀器教程》、《翡翠鑒定與交易評估》教材兩部,專著《湖北竹山綠松石的再生利用工藝和機理研究》一部。

余靜,博士,副教授。2020年12月畢業于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生物地質與環境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博士期間主要從事環境分析化學研究,具有豐富的環境、生物、食品樣本分析經驗。曾受國家留學生基金委公派在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皇家科學院院士Janusz Pawliszyn(固相微萃取技術創始人)課題組開展復雜小樣本前處理方法研究。現在生物地質與環境地質國家重點實驗室謝樹成團隊從事在職博士后研究工作。在Environmental Pollution,Trends in Analytical Chemistry,Talanta,Journal of Chromatography A,Microchimica Acta等國際刊物上發表論文十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