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根脈,傳承和保護非遺文化,就是保護文化的根。近年來,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珠寶學院黨委積極探索“黨建引領+非遺傳承”新模式,充分利用藝科融合的專業優勢,依托學院“藝術療愈”二級心理輔導站“多藝心靈工坊”,通過學生支部的活動策劃,拓寬非遺傳承方式,積極開展“非遺傳承”系列活動,讓地大師生足不出校,感受非遺技藝魅力。

“長江非遺-楚式漆藝”入校園
近日,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楚式漆藝”,寶石學生第二黨支部以“漆扇”為引,通過現場“科普+制作”的方式,讓地大師生體驗并學習“大漆工藝”。珠寶學院的多藝心靈工坊和學生支部的志愿者給師生科普答題,演示持扇入水的姿勢,點漆漂色的技巧,出水時手腕的動作……參與者手眼并用,在現場實現了“漆藝大師夢”。
入夏后的湖北,潮濕悶熱,正是這種氣候環境,孕育出最適宜制作漆器的原材料——天然生漆。數千年來,楚人從漆樹上采漆,以木胎制器,反復髹涂,精心描繪,形成了獨特的楚式漆藝。“髹”是用漆涂物,“髹飾”意為以漆飾物。2011年,楚式漆器髹飾技藝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珠寶學院志愿者精細知識科普與漆扇教學
有的人在接觸大漆的原料之后會產生過敏,所以在茫茫人海中選出合格的傳承者也無異于是萬里挑一。寶石學生第二黨支部黨員孫長恒進一步向大家介紹到:“而‘漆扇’作為一種流行文化產品,雖然與長江非遺的楚式漆藝在技藝層面有所簡化,但其安全性與普及性為公眾提供了接觸和了解這一傳統藝術的途徑,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楚式漆藝的傳播與認知。”

活動志愿者合影
湖北特有的荊楚文明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彰顯長江流域古文明的發生與發展歷程。為了讓非遺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珠寶學院黨委積極探索“黨建引領+非遺傳承”新模式,發揮基層黨組織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引導、鼓勵黨員學習和宣傳非遺文化,成為非遺文化陣地建設的倡導者、傳播者和弘揚者。同時,依托黨建活動陣地,組織開展“長江非遺進校園”活動,讓師生充分了解、喜愛非遺文化,發掘非遺所蘊含的文化價值、歷史價值和審美價值,喚起全民保護優秀傳統文化的意識。
通訊員 | 陶逸飛
攝影 | 陶逸飛 史愛君 吳傳瑩
審核 | 陳漢英 曹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