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上午,應珠寶學院李妍副教授邀請,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研究所劉琰研究員作線上做題為《中國礦產地質志:和田玉卷的主要研究成果》的學術報告,該報告是我校七十周年校慶、珠寶學院建院三十年系列學術報告活動之一。李妍副教授主持,珠寶學院師生通過線上線下共130余人參加了學術報告。


劉琰研究員近十年來一直從事碳酸鹽型稀土礦床的研究工作和鎂質矽卡巖礦床(含和田玉)研究,此次學術報告重點講述《中國礦產地質和田玉礦卷》的研究成果,涉及原生/次生鎂質矽卡巖型和田玉礦床形成過程及時代,和田軟玉山料礦床成因及年齡。根據西昆侖的區域地質特征、接觸交代變質、礦物共生組合和巖相學特征認為和田鎂質矽卡巖原生和次生礦床是接觸交代變質為主的鎂質矽卡巖礦床,總結出全國各主要和田玉礦床的成礦規律,劃分了成礦帶,明確了主要和田玉礦床的成礦時代和顏色成因。同時也分享了韓國春川軟玉的礦物組成與結構特征,春川軟玉的鋯石U-Pb年齡及同位素特征,分析韓國軟玉的成因和形成時代約束。
此次報告會分享了近些年他從事的稀土相關研究,稀土在航空航天、國防科技、核能能源以及芯片制造方面都有涉及,既是《2025中國制造》迫切需求的戰略性關鍵礦產,也是全球競相爭奪的戰略資源,更是大國博弈的國之利器!劉琰研究員介紹了稀土元素對國家經濟和國防安全的重要性、稀土礦床的類型及國際研究前沿,詳細闡述了他通過川西冕寧—德昌REE礦帶的實例研究、深海富稀土沉積物的高溫高壓模擬實驗以及在天然樣品探索深海沉積物中REE的賦存狀態這三種手段相結合,進一步研究REE在碳酸鹽巖漿源區的超常富集及動力學機制。該研究豐富和完善了碳酸鹽型REE礦床的成礦理論。
會議臨近尾聲,劉琰研究員生動地講述了和田玉野外地質尋找和田玉標本的有趣經歷,科研探索中的執著追求與奮斗的快樂。真誠地回答了同學們求學生涯中面臨的不解和困惑,鼓勵同學們熱愛科研,勇于探索。
講座對我院寶玉石礦床學的系統性研究提供了清晰的方向和切實的研究思路,內容豐富生動,深深的吸引了與會師生,引發了熱烈的共鳴。 (通訊員:李妍 攝影:趙彤 趙希雅)
專家介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