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14日下午三點,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珠寶學院迎來了湖北省博物館方勤館長等一行人的來訪,我院寶石系和首飾系老師代表參會。楊明星院長首先代表珠寶學院對方勤館長的到來表示熱烈的歡迎,隨后介紹了珠寶學院近十幾年來開展的與考古相關的研究工作,從新石器時代“浙江良渚莊橋墳古玉器沁蝕特征研究”、“安徽凌家灘出土玉器的鑒別與研究”,到兩周時期“陜西韓城梁代村兩周墓群古玉器沁蝕特征研究”、“河南三門峽虢國墓出土玉器的鑒別與研究”、“湖北葉家山曾國墓出土玉器的鑒別與研究”,再到戰國“曾侯乙墓出土玉器材質工藝與玉料來源研究”,“湖北鐘祥明代梁莊王墓出土金銀珠寶玉器的鑒別與研究”,以及“玉石檢測關鍵技術研究”、“竹山綠松石產地溯源技術及地理標志產品保護方法研究”等,珠寶學院長期以來一直重視對古代文物中珠寶玉器的研究,和考古界、文博學界保持著良好的合作關系。
院長重點介紹了他所率領的研究團隊近十年來一直從事和田玉和綠松石相關的研究工作,積累了大量的樣品和實驗數據,對于開展古代綠松石及和田玉產地溯源研究可提供豐富的數據支撐。
隨后,楊院長和方館長就湖北省出土的珠寶首飾和玉器展開了深入的交流。楊院長指出湖北鐘祥梁莊王墓出土的珠寶代表了明朝珠寶首飾工藝的最高水準,是難得的一帶一路的研究實物例證;戰國曾侯乙墓和西周葉家山曾國墓地等出土的豐富的玉器和加工工藝高超的蜻蜓眼料珠,則有望作為陸上絲綢之路的實物證據,對于研究古代玉料來源和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提供重要信息;而湖北石家河文化遺址出土的造型獨特、尺寸精細的玉器對于研究新石器時期玉料的交流和玉器的功能(尤其是精神層面)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從新石器時代一直延續到戰國,湖北省出土的玉器在材質、來源、加工工藝、器型與紋飾、功能與地位等方面是如何隨時代演化及其背后的文化意義,值得我們來系統的研究和探討。
最后,方館長提出湖北省博物館和中國地質大學珠寶學院合作開展出土文物研究,是我們兩家應該做的事情,在當前我們國家重視文化交流和文化傳承的良好時機,我們有責任讓博物館里的國寶“活起來”,把最真實、最科學的內容還原給社會大眾,帶給人們更多的精神財富。楊院長也對湖北省博物館玉器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建議,以利于開展長期研究。雙方達成初步協議,將對湖北省出土珠寶玉器和首飾開展系列合作研究,爭取共同申請國家和省部級項目,正式的研究戰略框架將盡快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