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國家藝術基金資助項目
"湖北竹山綠松石綜合藝術創作人才培養項目"招生簡章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珠寶學院

前言
2018年,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珠寶學院組織、申報的“湖北竹山綠松石綜合藝術創作人才培養”獲批本年度國家藝術基金藝術人才培養資助。該項目旨在通過創新的藝術人才培養模式,依托湖北竹山綠松石的產區優勢,結合現代工藝技術和審美觀念,創作出兼具豐富傳統文化與時代風尚的綠松石作品。現面向全國范圍招收具有優秀造型能力的獨立設計師、首飾工藝師、以及對綠松石抱有濃厚興趣并在其他藝術設計領域取得一定成績的藝術創作人才。
項目簡介
國家藝術基金是由國家設立,旨在進一步繁榮藝術創作局面、打造和推廣原創精品力作、培養藝術創作人才、推進國家藝術事業健康發展的公益性基金。本項目為國家藝術基金2018年度資助項目,實施的主體單位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珠寶學院,這是一所長期以來致力于推動中國珠寶設計與鑒定教育繁榮和發展的專業院系,素有中國“寶教搖籃”的美譽。本項目依托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的優質教學資源和綜合學科交叉優勢,圍繞項目的人才培養目標,著力遴選出一支專業的師資隊伍,建設出一套完整的課程體系,打造出一個圍繞綠松石藝術創作的成熟、多元的綜合學習平臺。
項目培訓特色
綠松石是中國傳統四大名玉之一,承載著中國幾千年的玉文化。湖北竹山有著豐富的綠松石礦產資源,而目前市場綠松石產品形式較為單一、同質化較為明顯,基于綠松石產區優勢與綠松石藝術創作人才相對匱乏這一具體問題,擬開展綠松石文化研究、產區調研考察、產品工藝探索、設計思維創新、專項設計實踐、綜合展示推廣等六個方面的課程,對原有的綠松石創作者、工藝師和造型產品設計師聯合培養,讓學員在交流與合作中優勢互補、融合發展、綜合提升。著力培養出一批以綠松石為主材料的創新、創作人才,以此進一步推動綠松石產品在市場中藝術價值的提升,充分展示其豐厚的文化底蘊,打造概念性的、具有典型文化特征的文創藝術品。
招生對象及要求
本項目擬在全國范圍內招收25名具有培養潛力的藝術創作人才,遵循“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采取“個人申請、面試評審、擇優錄取”的方式進行選拔。
學員條件:
1.擁護黨的領導,弘揚正能量,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品質,誠信守法,無任何不良紀錄。
2.國內高等藝術院校與高等職業技術學院美術、設計類專業教師;企業設計創意總監或優秀的創作人員;獨立設計師。
3.在造型藝術專業實踐與研究領域取得一定成績。
4.身心健康,年齡在45歲以下。
備注:
1.工藝師的選拔,需有寶玉石設計制作背景(含玉雕、牙雕、漆雕、木雕等),并具備生產制作場地等條件和至少5年以上從業經驗。
2.設計師的選拔,重點針對首飾設計、產品設計、服飾設計、工業設計、雕塑、陶藝等方向,尤其注重具有工作經驗和發展潛力的中青年設計師。
報名流程
2018年5月15日前提交報名表及相關材料(以收到報名材料日期為準);
2018年5月30日前通知審核結果并發放錄取通知。
(一)認真閱讀招生簡章,下載并如實填寫《湖北竹山綠松石綜合藝術創作人才培養項目》報名表
(二)將填寫完整的報名表(附件一)、個人信息表(附件二)、以及設計創作圖片(8件/套)一并提交至郵箱:hubei2018gic@163.com,郵件主題格式:湖北綠松石人才培養項目/姓名,如湖北綠松石人才培養項目/張三。
(三)實施單位對學員入學資格進行審查并報國家藝術基金委審核通過后發放入學通知。
課程安排(集中培訓45天,全部培訓內容在6個月內完成)
2018年6月17號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珠寶學院報到
上課時間
第一階段:2018年6月18日--7月8日 理論授課(理論授課+討論+竹山綠松石實習)
第二階段:2018年9月1日--9月10日 分組創作實踐指導(分組指導+創作實踐)
第三階段:2018年10月8日--10月23日 創作調整(作品最后調整+課程研討總結+展覽策劃)
第四階段:2018年11月中旬,舉辦作品成果展。
培訓紀律
學員在學習期間應嚴格遵守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教學管理規定,無特殊原因不得請假。
師資構成
以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珠寶學院師資為教學主體,并邀請校外知名專家、教授進行授課指導。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珠寶學院專家
張榮紅:項目負責人。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珠寶學院首飾系主任,珠寶首飾設計學科帶頭人。博士,教授。擔任中國工藝美術協會金屬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香港IAJMPP(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JEWELLERY Merchandiziing Planning Professionals)榮譽顧問、中國寶玉石協會教育專業委員會委員、《寶石和寶石學雜志》編委等。專注中國品牌首飾的創新設計、寶玉石材料與傳統金屬工藝創作的結合以及傳統文化的表達研究等,帶領設計團隊每年為企業研發首飾產品千余款,獲得若干設計專利和設計著作權,對東方美學的現代表達有較深入的研究。
楊明星: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珠寶學院院長,中國地質大學珠寶檢測中心主任,教授,知名寶石學家,湖北省綠松石協會顧問。專注于各種玉石和有機寶石研究,承擔《國家標準綠松石分級》、《和田玉感官指標評價及產地特征研究》、《竹山綠松石產業發函戰略及“十二五”規劃研究》等國家部委項目,對綠松石鑒定鑒賞有較深的研究。
朱勤文:中國地質大學珠寶學院教授,湖北省社科基地玉文化研究所所長。主講中國古玉器與玉文化、玉石與玉器鑒賞、中國玉器概論課程。對玉文化有較深的研究。
盧靭: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珠寶學院教授,湖北省專家,寶石學首席科學家。對寶玉石美學有較深入的研究。
包德清: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珠寶學院教授,兼任武漢工程科技學院珠寶學院院長。主要研究方向:珠寶企業管理、珠寶營銷、翡翠商貿學。對現代珠寶消費傾向有較深的研究。
課程外聘專家:
何曉佑: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藝術學院黨委常委,“江蘇省特色專”學術帶頭人。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設計藝術院研究員,中國工業設計協會常務理事、專家委員會委員。長期從事工業設計專業教學與研究,出版多部專著,發表專業論文數十篇。
劉玉堂:現任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華中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北京工業大學、湖北工業大學、長江大學等高校兼職教授。長期致力于中國經濟史、中國法制史和中國城市史研究,其中對楚國歷史文化,尤其是對楚國經濟、法律和城市建筑研究用力甚勤,公開出版學術專著10部(含合著),主編、協助主編和參與撰寫著作20余部,發表學術論文200余篇,其科研成果多次獲國家級和省部級獎勵,在相關學術領域引起較大反響。
韓望喜:中國人民大學美學博士,深圳市外宣辦主任,深圳市設計之都推廣辦公室主任,深圳市設計周、環球設計大獎組委會主任。對中國文化與審美、設計的文化價值等有較深入的研究。
肖傳斌:湖北美術館收藏總監,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漆研究會理事。多件作品被被廣東美術館、湖北省美術館等全國重點美術館收藏,多項作品獲得全國美展、“湖北省現代陶藝展”學術獎、全國陶瓷藝術展銀獎等獎項。
李三漢:現任湖北省美術院雕塑室主任,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雕塑家協會會員,湖北省美術家協會、雕塑藝術委員會委員, 武漢商貿學院美術學院院長、其作品多次獲國家級、省部級大獎
袁嘉騏:國家一級美術師,玉雕專業本科學科帶頭人及碩士研究生導師、湖北省綠松石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2006年當選為第五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委,2013年當選為第五屆中國玉石雕大師評委,2016年聘為中國輕工珠寶首飾中心專家委員會委員,擔任首飾玉器“百花獎”評委。
鄭靜:南京藝術學院設計學院院長助理、現代手工藝系主任、現代手工藝研究所副主任、副教授、江蘇省美協工藝美術協會常委委員。對手工藝的現代設計轉化、東方美學的應用創新等有較深入的研究。
婁宇:華中師范大學美術學院教授,美術教育系主任、中西美術比較研究方向碩士生導師。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武漢大學人文學院訪問學者,湖北省文藝理論家協會會員,湖北省博物館藝術大展講座專家,武漢美術館特展策展人,武漢音樂學院藝術管理系兼職教授,多年來一直致力于中外美術史論的教學和研究及當代美術批評。
吳峰華:深圳TTF珠寶有限公司創意總監。專注于中國美學和傳統文化在現代首飾中的表達,連續主辦中國美學克拉鉆設計大賽、中國生肖珠寶設計大賽等,并在巴黎舉辦珠寶展,大力弘揚中國傳統文化和東方美學,對中國美學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成果呈現
(一)課程結束后舉辦結業作品展
(二)整理匯編優秀作品印刷成冊
(三)通過相關媒體對優秀教學成果及學員作品進行宣傳。
結業資質
全部課程結束后,每位學員應完成2件(套)設計作品參加結業作品展,經考核合格的學員由國家藝術基金管理中心頒發結業證書。
培訓費用
本項目為國家藝術基金全額資助項目,培訓期間的經費支出將嚴格按照國家藝術基金相關規定執行。該項目學員學費全免,課程期間所產生的食宿、考察等費用將在國家藝術基金規定的標準范圍內予以報銷。
*以上內容最終解釋權歸《湖北竹山綠松石綜合藝術創作人才培養》項目組委會所有。